不跳出舒适区-你看再多的书也不会有长进

不跳出舒适区-你看再多的书也不会有长进 青春励志句子,青春励志句子大全,青春励志名言警句,青春励志语录,青春励志唯美句子,学生青春励志语录短句,中青春励志句子,青春励志热血的句子,成长励志的句子, 青春奋斗追梦句子

  不跳出舒适区,你看再多的书也不会有长进

  文/李小墨

  经常有人问:为什么我看了那么多书,还是觉得自己没什么长进?

  我想是因为:你在舒适区待的太久了!

  避难就易是人的本性,困难和容易之间,我们总是习惯选择后者。可是,真的,不逼自己跳出舒适区,你看再多的书,也难有长进。

  不要待在理解力的舒适区

  依照舒适区理论,我们可以将阅读分为舒适区:伸长区和恐惧区三个等级。

  舒适区内,阅读者阅读毫无难度的读物,虽处于心理舒适的状态,但进步缓慢;伸长区中,阅读者阅读有一定难度的读物,感到某种程度的不适,但跳一跳还是够得着,理解力提升明显;恐惧区里,阅读者阅读难度过大的书,由于超越能力范围太多,感到严重不适,难以卒读。

  理想的状态是待在伸长区,但很多人待在舒适区不肯出来。

  比如,被推荐去看世界名着,翻几页就表示外国人写的书我看不进去。说实话,刚开始我也面临这样的问题,陌生且拗口的人名地名,缺乏知识积累而对风土人情:时代背景无所适从,重思想轻情节,除了被称为西方通俗小说之王,被拿来和金庸做对比的大仲马,他们很少拿曲折离奇的情节吊住你。

  这些曾经都是我理解力的障碍,但我不想错过被时间洗礼过的经典。从简单一些的《简爱》:《红与黑》,再到大部头的《悲惨世界》:《安娜卡列琳娜》:《卡拉马作夫兄弟》,硬着头皮看下去,并不想刚开始想象的那么难读,克服了“外国人的书我看不进去”的刻板印象,新世界的大门就打开了。

  我觉得,阅读应该对自己有难度的要求。

  曾经看到过一个故事,一个年轻人向钢琴家学习琴技,钢琴家第一天就给了他一份难度极高的琴谱,一周后他才能勉强弹奏完整的曲子。本以为钢琴家只是想给他一个下马威,没想到钢琴家之后给出的琴谱一首比一首难,越来越超出了年轻人掌握的技巧。直到有一天年轻人忍不住向钢琴家提出疑问,钢琴家什么也没说,只是示意年轻人弹奏第一天的曲谱,年轻人惊讶的发现,曾经对他来说生涩的琴谱已经在他指尖化为了优雅流畅的旋律。

  尽自己所能,攻克一本有难度的书,特别是某个领域集大成的书,再回过头来看同类型的书,也会有这种“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的感觉。比如啃完《亲密关系》,对建立亲密关系有系统的认知,再回头看其他可能就会觉得肤浅难忍。

  阅读也应该不断攻坚克难,不断去挑战自己的理解力。看那种跳一下才能够得着的书,理解力才能突飞猛进地提升。我相信,任何人都可以通过由浅入深:循序渐进的阅读安排,不断扩大自己的舒适区。

  多去看超越你已有经验的书籍,而不是沉溺于寻求共鸣,去看突破你当前认知框架的书籍,而不是一味追求观点认同。

  印象很深的是,大一时和一个同学谈论过一个议题,当时觉得她的见解还挺有意思的。大三时我们又偶然谈起这个议题,当我通过阅读和思考对这个议题有了更深入的理解,期待可以进行更深刻的讨论时,她的嘴里还是老生常谈。我当时觉得乏味至极,你的说辞和两年前一模一样,知识没有更新,理解没有升级,你没发现自己一点长进都没有吗?

  不要待在熟悉领域组成的舒适区

  除了在阅读深度层面的不思进取,还有一种舒适区是阅读广度层面的。

  一种是把自己局限在所学专业,只看专业相关的书籍。

  我大学学的是新闻学,大部分课程都是专业课,有一个学年课表里多了一门社会学概论的课程。老师推荐了费孝通的《乡土中国》,就是这本薄薄的小书,让我顿悟一般突然理解了我从小长大的村子,理解了中国为什么是个熟人社会,也明白了就算当今中国攻城拔寨一般地城镇化,就算乡村如坦克过境一般地衰败和没落,乡土社会的规则仍然融在我们的骨血里。

  我就开始想,我学的是新闻学,我就只学新闻相关的东西吗?《乡土中国》提供社会学的视角,帮我更加深刻地理解了我所生活的社会,我从小到大的经历。如果只学习新闻相关的东西,我岂不是错过了很多帮我认识自己:认识社会的视角?

  当时班上也有转其他专业的同学,可是我并不是想换到社会学专业学习,我只是在想,我为什么不能不受专业限制地学习呢?

  这个问题一直埋在我心里,直到我通读《论语》时读到:君子不器四个字,脑子里电闪雷鸣。

  大学的专业教育本质是工具性的教育,是为了服务分工越来越细的社会。但君子不器,完善的人不是工具,体制要把我们变成工具,我们可以有意识地对抗这种体制。对抗的方式就是不受专业限制的广泛阅读,谁也不能阻挡我们跟随好奇心,自由地探索和认知这个世界。

  君子不器对照的应该是“通识教育”,后来我才知道有别于专业教育的通识教育近年正在兴起,我们学校也开办了通识学院,不时有自称来自通识学院的同学来旁听。

  你可能正在接受专业教育,但你要知道大学教育不止专业教育一种答案,要明白专业教育的缺陷,并有意识地去弥补这种缺陷。君不见,人文社科专业之间尚有些关联,理工科和文科根本就是生活在两个世界。

  一种是把自己局限在职业里,只看有用的书。

  工作以后,对职业有用是最大的阅读动机之一。当然了,生有涯,知无涯,术业有专攻,以专业或者职业为轴心构建知识体系可能是最好的选择。但是只看有用的书,未免无趣。

  我总觉得读书就像吃饭一样,营养要均衡,应该让自己尽可能地广泛涉猎:博览群书,唯有如此,才能培养起广阔的视野,唯有如此,才不容易把偏见当思想。人文社科看,自然科学读物也看;论说性的书籍看,虚构类的文学作品也看;有用的书看,有趣的书也看。

  我欣赏荤素不忌的阅读者。

  他既可以严肃脸地给你讲《国富论》,也可以不正经地对维多利亚时期的色情小说发表一番高论,既可以结合实例谈论《联盟:互联网时代的人才变革》中提到的雇主与员工的新型关系,也可以毫无违和感地念一段黎巴嫩诗人纪伯伦的《先知》。

  还有一种是把自己局限在某一种喜欢的类型中。

  有一群人有一种倾向,只看一种类型的作家,更夸张的是只看一个作家或者一本书,仿佛除此之外再无能入他法眼的读物。我不相信世上再无更优秀的书籍了,不过是自己局限自己罢了。

  见过很多女生,只喜欢和自己气质相近的女作家,说不清楚是先喜欢后气质相近,还是先气质相近后喜欢,沉溺在故事里:有才气的句子里无法自拔,模仿着写出多愁善感:小女子情态:被人一眼望到底的文字。

  典型的待在舒适区行为,我曾经也有这样的倾向。希望通过阅读有所长进的我,很怕变成这样,曾经故意针对性地看梁启超的《饮冰室合集》,因为我觉得读饮冰室,可以养浩然之气,可以洗掉文字的矫作感。

  我相信兴趣都是培养出来的,太狭隘的喜好是给自己设限。

  我希望自己能成为并且正在努力地成为一个博闻强记:有趣有料的人,所以在有意识地构建自己的知识体系,即使现在只有一个极其简陋且不完善的框架,但我总会慢慢成为我想成为的人。

  不要待在阅读速度的舒适区

  还有一个最致命的舒适区,是阅读速度的舒适区。

  在保障质量的基础上,对自己要有量的要求。不要拿质量比数量重要当挡箭牌,放任自己。你确实是在看好书,你确实拥有很多书,可是高兴看一会儿,不高兴就停了,三天打鱼两天晒网,你到底有多少知识增量和思想增量呢?你只是看起来在认真阅读罢了。

  逼自己一把,不逼自己一把,你永远不知道自己可以读得多快多好。跳出舒适区,才能野蛮生长。

朋友们美女们帅哥们今天关于青春励志句子大全,,我们就说到这里看完了给个赞希望能帮到大家。www.ajml.cn没有穷死的-只有懒死的

  你穷,只是因为你不够努力。不要给自己找好逸恶劳的借口,只要你愿意开始行动,一切都会慢慢变好,任何时候都为时不晚。,  壹,  这个社会,不存在怀才不遇,  文/小漫,何猫不腻,  没有穷死的,只有懒死的

转载请注明:就爱造句网-好句子大全-句子网-在线词语造句词典 » 不跳出舒适区-你看再多的书也不会有长进

本站造句/句子文章《不跳出舒适区-你看再多的书也不会有长进》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此句子由网友整理发布如有侵权请联系本站删除或修改。

喜欢 ()or分享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