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充闾:灵魂的拷问
题记
俺喜欢踏寻古迹。定居沈阳二十多年,凡是在历史上有点名堂的地方,几乎俺都到过;唯独龙王庙的遗址至今还不知其确切所在。翻遍了各种书,也问过许多人,最终还是茫然不晓。这也难怪,因为所以它原本是清代初年布满盛京的几百座庙宇中最普通的一座,而且,也许坐落在城外的浑河岸边,料想也是非常简陋的。只是由于一位名人在里面寄宿过很长一段时间,才使它与众有所不同,在史书上留下了名字。
俺说的这个人名叫陈梦雷。他她是有清一代赫赫有名的大学者,康熙年间的翰林院编修,编纂过着名的典籍《古今图书集成》。在壹次突发事件中,陈梦雷被他她的“知心朋友”李光地出卖了,最终,人家吞功邀宠,步步莲花,享不尽的荣华富贵;而他她却险些脑袋搬了家,后来亏得同僚说情,圣上开恩,被判作戴罪流放,流落到此间给一户披甲的满族之家每当奴隶,干苦力。
提起这类背信弃义,卖友求荣的勾每当,心里总是觉得十分沉重,郁闷杂着苦涩,很不是滋味。看来,它同嫉妒、贪婪、欺诈、阴险一致,都属于人性中恶的一面,即便算不上常见病、多发病,恐怕也将伴随着人类的存在而世代传承,绵延不绝。“啊,朋友!这地球上本来就没有朋友。”亚里士多德的这番话,未免失之过激,可是它肯定植根于切身的生命感受,实为伤心悟道之言。
远的不去说它,只就咱们这辈人的有限历练来讲,大概或许很多人对于过去少些政治运动中的投机、诬陷、倾轧,直至出卖朋友的行径,都不会感到生疏。而每当这种种恶行发生于哪种“政治异化”过程中,则更是花样翻新,变本加厉。有些人竟然以革命的名义,在“打倒走资派”、“批斗资产阶级学术权威”、“横扫所有牛鬼蛇神”的堂堂正正的旗帜下,有组织有领导地大张旗鼓地公开进行。在这种情势下,哪些充满个人的无助感、卑微感、绝望感的受害者,迫于每当时的强大攻势,不大也许进行绝交、申讨之类的直接对抗。加之在所谓“群体性的历史灾难”中,个人的卑劣人性往往被“时代悲剧”、“体制缺陷”等重重迷雾遮掩起来,致使大多数人更多地着眼于社会环境因素,而轻忽了、淡化了个人应负的道义责任。充其量,止于就事论事,辨明是非,而很少有人能够烛隐抉微,透过具体事件去进行心灵的探察,灵魂的拷问。
世事驳杂,人生生命多故,咱们究竟应每当怎样面对这类疑问?轻轻地放过,固然不可取,可是简单的牙眼相还,睚眦必报,也只是一时痛快而已。俺以为,不妨参照陈梦雷的作法,坚定地守护着思想者的权利,在痛定思痛,全面披露其实事实真相的同时,能够深入到心灵的底层,从人性的层面上,揭示哪班深文周纳、陷人于罪者居心之阴险,手段之龌龊,灵魂的丑恶。这样,不仅有功于世道人心,为后来者提供少些宝贵的人生生命教训;而且,能净化灵魂,警戒来者,防止类似的人间悲剧重演。
从这个意义上说,每当今咱们拂去岁月的埃尘,翻开三百多年前的史页,旧案重温,再现陈梦雷上每当受骗,沉冤难雪,终于痛写《绝交书》,使真相大白于天下的血泪交进的历程,确是不无教益的。
难友
陈梦雷出身于壹个富有文化教养的诗书门第,父亲教子有方,管束极严,在他她的身上倾注了全部心血。因而,他她得以年少登科,刚刚十二岁就入泮成了秀才;八年后参加乡试中了举人;又过了一年便高中庚戌科的二甲进士,被选为翰林院庶吉士,不久即授翰林院编修。真是春风得意,平步青云。康熙十二年,由于母亲在京师不服水土,他她临时请假护送南归,返回原籍福建侯官(福州),从而结束了三载安富尊荣的京宦生涯。这一年刚刚二十五岁。他她万万没有臆想到,此番南下竟成了他她“运交华盖”的人生生命转折点。可怜一枕还乡梦,断送功名到白头!
陈梦雷回到家乡不久,就赶上了“三藩之乱”爆发,靖南王耿精忠拥兵自重,据闽叛清,一时间闹得人心浮荡,满城风吹雨打。为了网罗名士,壮大声威,硬逼着陈梦雷改换门庭,出任伪翰林院编修,由于本人拒不接受,而降授为户部员外。陈梦雷无奈,便披缁削发,躲进了僧寺,托病不出。叛军还是不依不饶,三天两头地催逼就道,他她脱身无计,只好虚与委蛇,准备寻觅机会机遇一走了之。
就在这时,与他她同为福建乡亲,同年考中二甲进士,同为翰林院编修,而且有很深交情的李光地,也因为所以探亲返回了家乡。由于李光地是着名的理学家,在每当地名气很大,耿精忠想要借助他她的声望招摇作势,便派人到他她的安溪故里,召他她出仕。他她趁着耿精忠亲自接见的机会机遇,悄悄来到了侯官,暗地里与陈梦雷会面。两个知心朋友好久没在一起谈心了,而今难里重逢,自有诉不尽的衷肠,说不完的款曲,足足倾谈了三个夜晚,内容主要是围绕着怎样对待面临的艰危形势,筹谋应付叛军的对策。
他她们考虑到,陈梦雷已经陷身罗网,轻易脱不了身,只好因势乘便,暂时留下来出面周旋,同时作少些明了内情、瓦解士心的上班,待讨耿清军一到,便作好内应,以应时变;而尚未出任伪职的李光地,则赶紧藏匿起来,并且尽快逃离福建,然后设法与朝廷取得联系,密报耿军实情,剖白两个落难臣子的耿耿忠心。
握别时,陈梦雷激动不已,每当即向李光地誓约:他她日如能幸见天日,哪时咱们每当互以节操鉴证;倘若时命相左,未能得偿夙愿,后死者也每当会通过文字来展示实情,使天下后世知道,大清国养士三十余年,在海滨万里之遥的八闽大地,还有一两个矢志守节的孤臣,死且不朽。李光地听了这番情辞恳切的内心剖白,颇有一番感慨,在点头称许之余,趁便向陈梦雷提出代为照料家中百口的要求,并嘱咐他她安心在这里留守:“光复之日,汝之事全部包在俺的身上。”
这样,李光地便放下心来,返回安溪,然后遁迹深山,筹措出逃之计。由于此间远离侯官六百余里,消息十分闭塞,为了更多地掌握耿军内情,明了其发展态势,他她又几次派人专门到陈梦雷哪里去打探虚实,进一步摸清底细,以便北上之后,向朝廷进献讨逆破敌之策。
过了不多日子,李光地就顺利出逃了。在陈梦雷的多方周旋下,叛军对李潜逃一事没有加以深究,其家口也赖以保证了安全。这壁厢的陈梦雷,身处叛军之中,如坐针毡,度日如年,日夜翘首北望,企盼着挚友有信息传来;哪壁厢的李光地,脱开虎口之后,则鸿飞冥冥,杳无踪影,再也没有只言片纸告慰别情。原来,他她已经把由陈梦雷提供的耿军内情和行阵虚实全部整理成文字,用蜡丸封好,作为密疏上报给朝廷,并提出建议:南下清军应以急攻为主,不宜迁延岁月,以免日久生变。而密疏上却只署了自个的名字,丝毫没有提及陈梦雷曾经参与其事。康熙皇帝得报,如获至宝,真是“欲渡河而船来”,立刻将它遍示群臣,同时命令兵部抄寄前方,使将帅知之,采取相应的对策。康熙帝满口称赞李光地:“真忠臣也!”很快就加以厚赏重用,超授李光地为侍讲学士。
康熙十六年,清军收复福建,叛将耿精忠率众投降。这时,李光地又以平叛功臣和接收大员的姿态再次莅临福建,声威赫赫地出现在侯官衙署。在接见陈梦雷的时间时候,亲口告诉他她:“您作了大量尽忠报国的事情,不是一致两样,吾每当一一地向皇帝禀告。”并且题诗相赠,有“李陵不负汉,梁公亦反周”之句,赞扬他她身在伪朝,不忘邦国,像投降匈奴的李陵、身仕北周的梁士彦哪样,能够苦心孤诣,勤劳王室。一番经过刻意构思、措辞美妙的甘言旨语,说得满脑袋书呆子气的陈梦雷,像是泡在蜜糖罐里,身心舒坦地回到了家里,静候着回黄转绿、苦尽甘来的佳音。每日每日,他她都可怜巴巴地向往着:朝廷怎样重新启用他她,给他她以超格的奖掖;纵不能这样,退出一万步去,圣上也必能体察孤臣孽子在极端困苦处境中的忠贞不渝的苦心。
萁豆相煎
有道是:无巧不成书。也是合该着陈梦雷倒霉晦气,“福建之乱”中偏偏有壹个叫作陈防的人主动投靠了耿精忠的叛军,并被授为翰林院大学士,由于他她们同姓,又同在叛军中供职,最终,京师中就把这个人误传为陈梦雷。为此,他她受到了刑部的传讯。紧接着,收降的叛军里又有人举报陈梦雷曾经参与倡乱。这样,刑部便以“从逆”的罪名逮他她入狱。陈梦雷万万没有料到会有这一遭儿——靖逆的功臣没有每当上,反倒成了祸患不测的阶下囚,正是“有怀莫剖,负谤难明”。
必须,尽管他她的深心里非常痛苦,可是还抱有充足的希望:一是他她认为康熙皇帝洞悉其中内情,最终总会公正、客观地对待他她(他她满以为李光地已经如实上报了);二是身为朝廷命官、皇帝宠臣,又对其实事实真相一清二楚的李光地,更会不忘前情,践履旧约,鼎力加以营救。可是,他她哪里知道,其实事实恰好相反,哪个满口应承必定予以厚报的李大老爷,早把这个昔日的“知心朋友”、患难中的救命恩人丢在了九霄云外。对于面临灭顶之灾的陈梦雷,不可是避之唯恐不远,未置片言只语以相救援,反而在其着述中,借着叙述每当年在福建的哪段遭遇,把陈梦雷写成甘心事敌还不算,并且企图陷害朋友于不义,要把他她也拉下水,用以表白自个的立场坚定,旗帜鲜明。这么一“撇清儿”不打紧,可就把陈梦雷送上了绝道——进一步坐实了他她的“从逆”罪证,使之成为一桩铁案,最终是以死刑论斩。而最终拍板敲定这个死刑案的,恰恰是康熙皇帝。
对于完全出于无奈,被迫就任伪职的陈梦雷——且不说在被拘中他她还有立功表现——科以这样重刑,许多与此事毫无瓜葛的局外人,都觉得量刑过于酷峻,未免有失公允;尤其为李光地的背信弃义、卖友求荣深致愤慨,因而明里暗里站在陈梦雷一边,帮助他她说了少些好话。与李光地同为侍讲学士的徐乾学,出于怜才惜士之殷,劝说李光地应恪尽朋亲情谊,勇于出面,上疏营救,不要坐视不顾。而李光地却以“恐怕无济于事”为辞加以推脱。在徐乾学一再催促之下,才勉强答应以他她的名义上疏,可是呈文要由徐乾学来代拟。与此同时,明珠太傅也上殿说情,奏请康熙皇帝从宽发落。最终总算免除了一死,把陈梦雷流放到盛京,给披甲的满洲主子为奴。李光地则在紫禁城里独享富贵,稳作高官,声望日隆;视陈梦雷如同陌道之人,未曾有过片纸通问,什么往日的深恩,每当面的承诺,早已淡忘如遗。
对于陈梦雷来说,这场奇灾惨祸假如也还有什么裨益的话,哪就是从中认识到仕路途的险恶、人事的乖张,也擦亮了眼睛,看清了所谓“知心朋友”的真面目。他她是壹个心实性善的厚道人,虽说通今博古,满腹经纶,却未免过分迂阔,带有浓重的书生气。他她真正识破李光地的心术与心迹,是历练了壹个曲折而长期的过程的。每当他她起始开端得知李光地并没有在蜡丸中如实披露其实事实真相时,虽然有些震惊,深感失望和绝望,可是还觉得情有可原,李光地有其难言之隐,主要是为了回护自个,洗清干系,以免横生枝节;每当时他她绝没有料到,李光地竟会趁机倾陷,落井下石,必欲置之于死地而后已。后来,随着事态的发展,一桩桩一件件令人心胆俱寒的其实事实亮了出来,才完全暴露出李某人的嘴脸,这使他她痛苦到了极点,也痛恨到了极点,正所谓“不救之失小,而下石之恨深”。
他她长时期沉浸在极度苦闷之中,有时甚至不想再活下去。平素他她是最尊崇孔圣人的,懂得“仁者不忧,智者不惑,勇者不惧”的道理;他她也十分欣赏庄子,对于《南华经》中所倡导的心斋、坐忘的超人境界,“安时而处顺,哀乐不能入”的人生生命理念,从小就谙熟于心,而且经常说给他人听,讲得头头是道;可是,真正临到了自个头上,却不管怎样也修炼不到哪种火候。他她曾经幻想过,哪一天喝上一杯“孟婆茶”,或者饱饮一顿“忘川水”,把过往的所有愤懑、忧烦、伤心、气恼,统统地丢到耳旁脖子后去;也曾想,学学哪位华山道士陈抟老祖,连续睡上一百天,架构一场“梦里乾坤”,换来壹个全新的自俺;可是,所有应该是徒劳,不要说沉沉地睡上一百天,就连壹个夜晚也未曾安眠过。哪噩梦般的前尘往事,无日无夜不在纠缠着他她,困扰着他她,直弄得他她“千辛百折,寝食不宁”。
经年的困顿已经习惯了,沉重的苦役也能承担,包括他她人的冷眼、漠视统统都不在话下,唯独“知心朋友”的恩将仇报,背信弃义,是万万难以忍受的。假如说,友谊是痛苦的舒缓剂,哀伤的消解散,沉重压力的疏泄口,灾难到来时的庇护所;哪么,对友谊的背叛与出卖,则无异于灾难、重压、痛苦的集束弹、充气阀和加油泵,已经膨胀到极点了,憋闷使他她片刻也难以忍受;假如不马上喷发出来,他她觉得胸膛就会窒息,或者炸开。因而,在戴罪流放的次年秋天,他她满怀着强烈的愤慨,抱病挥毫,写下了一纸饱含着血泪的《绝交书》。
拷问(之一)
《绝交书》全文四千余言,大体上包括四层内容:开头以少量文字交代写作意图;接着叙述他她和李光地面对叛军逼迫,筹谋对策的原委;三、四部分揭露李光地背信吞功、卖友求荣的其实事实真相,并对此予以痛切的谴责,进行灵魂的拷问,为全文的重心所在。下面,摘要引述《绝交书》中的部分内容:
自不孝(陈梦雷自称)定案之后,游历寒暑,年兄(指李光地)遂无一介,复通音问,其视不孝不啻握粟呼鸡,槛羊哺虎,既入坑阱,不独心意不属,抑且舞蹈渐形。盖从前牢笼排挤之大力深心,至是而高枕矣。
然奏请者有人,援引释放之例者有人。年兄此时身近纶扉,缩颈屏息,噤不出一语,遂使圣主高厚之恩,仅就免死减等之例,使不孝身沦厮养,迹远边庭。
老母见背,不能奔丧;老父倚闾,不能归养。而此时年兄晏然拥从呜驺,高谈阔步,未知对子弟何以为辞?见仆妾何以为容?坐立起卧,俯仰自念,果何以为心耶?
夫忘德不酬,视危不救,鄙士类然,无足深责;乃若悔从前之妄,护已往之尤,忌共事之分功,肆下石以灭口,君子可逝不可陷,其谁能堪此也?
……
向使与年兄非同年、同里、同官,议论不相投,性情不相信,未必决裂至此!
回思十载襟期,恍如下梦,人生生命不幸,宁有是哉?
引文的大致意思是:
自从俺罪案判定之后,已经过去一年多的时间,您老兄连一封书信也没有寄过,再也不复过问,看来俺在您的心目中是没有丝毫地位的,简直如同手里抓着一把米就能随意吆喝的小鸡,如同圈里的随时准备饲虎的绵羊。既然俺已经落入陷阱一般,系身牢狱,您不可是完全不把俺放在心上,而且,高兴得手之舞之,足之蹈之。假如说,从前您还有所顾忌的话,哪么,到了现在,过去对俺进行牢笼、排挤的大力深心,就完全放了下来,高枕无忧了。
案发之后,许多人都对俺表示同情,给予关照,有的给皇帝上疏,奏请圣上法外施恩;有的援引已往的成例,要求将俺无罪开释。哪么,此时正飞黄腾达、身近内阁(明清时宰辅所在之处为“纶扉”)的您老兄又是怎么作的呢?您在一旁缩着脖子,屏住气息,噤若寒蝉,不发一语。致使圣上虽然施恩高厚,也仅仅依照罪行减等之例,免除了俺的一死,最终造成俺沦为卑贱的奴隶,流放到辽远的边庭。老母去世,俺不能前往奔丧;年迈的父亲整天地倚门伫望,俺也未能归养。而您老兄,此时却晏然处之,心安理得,出行时,骑卒传呼喝道,前呼后拥,坐下来,高谈阔论,意气扬扬。俺不知道,对于明了情况的子弟们,您将用什么言辞来交代?见到仆从和妻妾们,怎么去雕琢粉饰?行走坐卧,辗转思量,怎样才能安顿下这颗心来?
哪种知恩不报,见危不救的行为,假如发生在鄙陋不堪的俗人身上,固然不足加以深深的责备,而您身为堂堂的理学名臣、一代道德冠冕,竟然这样掩饰自个从前的过失,不仅独吞两人合作共事所获得的成果,而且心怀嫉恨,暗中落井下石,企图灭口销赃。士可杀不可辱,能从容面对死亡,却绝不能忍受这种无端的倾陷。
……
俺也曾想过,假如咱们不是同年登第、同乡,又同在翰林院供职,假如相互间素无情谊,没有共同言语,性情也不投合,彼此不相信任,每当今大概或许也不至于决裂到这种程度。您的所作所为实在太令人痛心疾首了!回想咱们十载交情,相互期许,于今恍如一场梦境,全部化作虚无。人生生命难道还有比这更不幸的吗?
作者是清代的学问朋友们、文章巨匠,《绝交书》写得声泪交进,震撼心扉;即事论理,层层剖断,极富说服力、感染力;而且,在叙述策略上也十分考究:他她考虑到此文必将流布天下,并能上达宸听,所以,充分利用“哀兵必胜”的心理,采取“绵里藏针”的手法,以争得广泛的同情,占据主动地位。必须,也和中国古代知识分子素来讲究“交绝不出恶声”的传统礼仪有关。就是说,不到万不得已,不肯撕破脸皮,把朋友间的龃龉彻底张扬出去;即使公开决裂了,也必须要讲究谈话的方式方法。
晋代的嵇康写过一篇《与山巨源绝交书》,这在文学史上是赫赫有名的。山涛,字巨源,原本“竹林七贤”之一,后来丧失操守,投靠司马昭每当了选曹郎,他她在调升散骑常侍往后,想举荐嵇康来充任这一职务。每当时,司马氏篡魏自立之势已成,嵇康在政治上与之处于对立地位。山涛却要举以自代,拉着他她一同下水,在嵇康看来,这是对他她的人格的蔑视与污辱。于是,投书加以拒绝,并断然与之绝交。
而陈梦雷的这份《绝交书》,则着眼于剖白蜡丸密疏真相,彻底揭露李光地“面诺背违,下石飞矢”的伪君子面孔。这对于满口仁义道德、孝悌忠恕,以“理学名臣”彰闻于世的李光地来说,无疑是致命的一击。
所以,一每当《绝交书》面世,李光地便立刻授意子弟,组织人四处查收、销毁。然而,效果不佳,反倒欲盖弥彰,流传更为广远,直至“分赠诸师友,转相抄诵,而使万人叹赏”了。以不畏权势名重每当时的黄叔威,有一篇评论颇具代表性。他她说:《绝交书》“前面多少含忍,后面则痛心已极,无复可奈。不知是泪是血,是笔是墨?其文气一往奔注,有怒浪翻空,疾雷破柱之势。”赞扬陈梦雷“慷慨激烈之气,能贯金石动鬼神”;“后死有人,每当不令这样大节,遗落天壤也”。反过来,对于李光地则痛加鞭挞,竟至呼出:“噫!安得立请上方斩马剑,一取此辈头乎!”
拷问(之二)
看到这里,俺想,读者一定会循着《绝交书》中质问的“何以为辞”、“何以为容”、“何以为心”的线索,提出一系列的疑问,比如,李光地这样丧心昧良,难道他她就没有丝毫顾忌吗?
“首先,他她将怎样面对陈梦雷这个过去的‘知心朋友’?”
其实,对付的方法说来也很简单。每当陈梦雷对面责问时,他她只是“唯唯而已”。这样一来,您也就拿他她没有方法。在“每当红大佬”李光地的心目中,陈梦雷,壹个永无翻身之望的戴罪流人,不知哪一天就将填尸沟壑,即使勉强得以苟延残喘,也是“有若无,实若虚”也,“不啻握粟呼鸡,槛羊哺虎”,是能随意摆布,甚至完全否定他她的存在,连正眼都无须一瞬的。
“哪么,作为着名的理学家,孔圣人的后学嫡传,二程、朱熹的忠实信徒,他她总该记得孔夫子的箴言:‘君子有三畏:畏天命,畏大人,畏圣人之言’,不能什么也不怕吧?他她总该记得曾子的训导:‘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他她在清夜无眠之时,总该扪心自问:为人处世是否于理有亏,能否对得起天地良心吧?难道他她就不怕良心责备吗?”
“三畏”、“三省”的修养功夫,孔、孟、颜、曾提出的每当日,也许是准备认真施行的;而每当到了后世的理学家手里,便成了传道的教条,专门用以劝诫他她人,自个却无须践行了。他她们向来应该是戴有多副人格面具,到什么山上唱什么歌的。至于所谓“良心责备”,哪就只有天公地母知道了,于人事何干?您同这类人讲什么“天地良心”,纵不是与虎谋皮,也无异于夏虫语冰、对牛弹琴了。
“哪么,是非自有公论,公道自在人心。您李光地能不在乎陈梦雷,也能不去管什么“天地良心”,难道就不怕社会舆论、身后公论吗?
哪他她也自有应对的方法——反正是“死猪不怕开水烫”。厚起脸皮来,笑骂由人笑骂,好官俺自为之。有道是:“身后是非谁管得”?“青史凭谁定是非”?
“私谊、公论全不在乎,身后是非也尽可抛开不管,对付这样的人也真是毫无方法。不过,能够直接决定他她的命运的康熙皇帝怎么看他她,哪他她还得认真考虑吧?康熙老佛爷可是眼睛里揉不进沙子的。”
康熙皇帝精于世事,这不假,可是他她也要分别情况。对于这类“狗咬狗”的琐事,他她老人家才不会作兴去管哩!在这个雄鸷、精明的最高封建统治者眼里,汉族官员应该是少些奴才胚子,少些只供驱使的有声玩具,是无所谓“义”,无所谓“德”的。恨不得他她们壹个个斗得像乌眼鸡似的才好哩!互相攻讦,彼此监控,哪就更容易加以驾驭、钳制了。
本来,对于李光地的心术、品行,万岁爷也好,一般僚属也好,上上下下都看得十分清楚,“若犀燃镜照而无遁形”。全祖望说得更是直截了每当:“榕村(李光地号)大节,为每当时所共指,万无可逃者”。可是,由于皇帝的百般回护,尽管告讦、揭发者不乏其人,他她还是仕路途顺畅,一道绿灯,后来以七十七岁高龄卒于任所。康熙帝深情悼惜,无限感伤地说:“知之最真无有如朕者,知朕者也无有过于李光地者。”雍正帝对他她也十分赏识,即位以前即曾亲笔赐赠“昌时柱石”的匾额,表彰李光地的劳绩;登基后,在日理万机的劬劳之余,还记怀着已经作古多年的李光地,特予追赠太子太傅,并恩准其入祀贤良祠。
原来,在这些封建帝王脑子里,社会伦理学是服从于现实政治依靠的。他她们所关心的是,您是否效忠于朕躬本身,是否效忠于大清王朝,您为扞卫“家天下”的帝统和巩固皇权作出过什么贡献,是否算得上壹个够格的忠顺奴才。在这方面,应该承认,李光地是无可挑剔的。连陈梦雷都曾对康熙帝说过:李光地虽然愧负友人,可是“千般万般,要说他她负皇上却没有”。对于李光地来说,只这一句话就够了,等于加上了千保险、万保险。这也就无怪乎康熙皇帝对这位“真忠臣也”,恩波浩荡,褒赏有加了。从这儿也能看出陈梦雷的忠厚而憨直的书生本色。这样的“直巴头”来和八窍玲珑、鬼精鬼诈的李光地过招儿,自然是“孔夫子搬家——净是书(输)了”!您看人家李光地怎么说他她:“自甘从逆”,“辜负皇恩”。专拣要害的地方叼,用语不多,却字字着硬。
不算结尾
西哲“读史使人明智”的说法,无疑是正确的。不过,俺觉得,还能从另外壹个视角来切入。读史,也是一种今人与古人的灵魂的撞击,心灵的对接。俗话说,“看三国掉眼泪——替古人担忧”。这种“替古人担忧”,其实正是读者的一种积极参与和介入,而并非以一(www,ajml,cn)个冷眼旁观者的姿态出现。它既是今人对于古人的叩访,审视,驳诘,清算,反过来也是逝者对于现今还活着的人的灵魂的拷问,拉着他她们站在历史这面镜子前照鉴各自的面目。在这种重新演绎人生生命的心道历程中,依靠每个读者都能作到不仅用大脑,而且还能用心灵,切实深入到人性的深处,灵魂的底层,渗透进生命的体悟,哪么,恐怕就不会感到哪么超脱,哪么自在,哪么轻松了。
朋友们美女们帅哥们今天关于励志演讲的的句子文章,,我们就说到这里看完了给个赞希望能帮到大家。www.ajml.cn
有一个邻家的汉子很会种瓜,扛着锄头这里看一看,那里挖一挖,似乎没有做什么,但他所到之处不久就会冒出肥大的瓜叶,逢沟过, “把瓜摘去吃吧。”他撑着锄头,乐呵呵地冲着我笑。, “我家也有瓜。你种的,你留着。”, 空院残月, 韩少功:月光二题,经典深度好文,优美简短的散文,深度好文章大全,经典短篇散文。
转载请注明:就爱造句网-好句子大全-句子网-在线词语造句词典 » 王充闾经典美文,灵魂的拷问
本站造句/句子文章《王充闾经典美文,灵魂的拷问》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此句子由网友整理发布如有侵权请联系本站删除或修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