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蒙:最终的“陶”
回来了,回来了!美好而又可怜的童年回来了!耀眼的、神奇的,洁白得像梦一致地不可把握不可触摸的雪山回来了!葱茏的、成堆成片的、深远而又宁静的云杉林回来了!在雪山映照下面,树木绿得发黑,而小小的,壹个又壹个的水库却又清得发绿。故乡的冰峰、怪石、沙滩、密林、大河、山涧、瀑布、水花、蜂箱、马群……原来还都好好的呢!它们仍然是哪样真实、哪样朴素、哪样亲切地等待着您的到来!而您呢?俺仍然是俺啊!故乡,童年,大地,您们不认识俺了吗?俺是哈丽黛呀,您们的哈萨克女儿,您们的牧人的后代,您们的在马上生、马上长、马上成人的哈丽黛姑娘!
伊尔-六二型飞机从首都机场起飞不过三个小时,催促旅客上飞机的中、英文广播的声音还停留在耳际,甚至,每当飞机的颠簸使她打了壹个呃的时间时候,她的嘴里涌出来的仍然是北京东四拐角上早点铺的油饼和豆浆的气味。更不要说,即使飞机起飞往后,她的脑子里仍然装满了化学平衡、每当量定律、分子间力与配位理论。每当她思考头一天读过的一篇英语参考资料上提出的对于离子互换反应的少些新的见解的时间时候,她遗忘了她是在什么地方,她是在作什么去。每当与她同机的旅客们似乎有一点兴奋,有一点骚乱,他她们正在争相把头伸到舷窗上向外观看而且发出啧啧的赞叹声的时间时候,她一刹那间并没有反应过来,她不知道这究竟也许意味着什么。只是出于一种盲目的地习惯性的模仿,她也把头向左转去,她一眼看见了阔别六年的天山雪峰,陶(陶是哈萨克语,山的意思)!她从心底喊了一声,而且随着这一声好似打开了一道闸门:童年,故乡,哈萨克民族的亲人,这所有就像洪水一致汹涌奔流,把化学、大学、同学、留学和英语、汉语、法语全部冲跑了,把六年的时间全部冲跑了。
而且,随着这道闸门的打开,连她的思维符号也完全变了。由于连年在北京大学读书,她已经习惯于用汉语交际,用汉语记笔记,读汉语书,直到用汉语思维了。她甚至不无遗憾地发现,她的哈萨克语已经不灵了。每当在北京偶尔接待来自故乡的哈萨克人的时间时候,她竟不也许用哈萨克语和人家作流利的畅谈。有时间时候她像汉族中的拙劣的哈语翻译者一致,说出来的哈语结结巴巴,修辞造句带有译自汉语的味儿。
也有些时间时候,特别是最终两年,她在第二外国语学院为出国留学作准备,集中精力突击英语的时间时候,每当她遇到本民族的同胞,她明明想摆脱汉语,用哈萨克语去交谈,最终说出来的却是令对方莫名其妙的英语。这个哈萨克姑娘竟然把哈萨克语遗忘了么?这可真成了一年土,二年洋,三年不认爹和娘了。她歉疚地、惆怅地想。
然而出现了奇迹,天山雪峰使哪已经变得遥远了的所有又“复旧”了。陶!她低声喊道,而且两道眼泪刷地流了下来。
尔后,她又登上了从乌鲁木齐飞往伊宁市的飞机。她把六年来没有戴过的耳环重又戴到了耳朵上;她把六年来很少穿的高筒皮靴重新穿到了脚上;她把乳黄色的珠子项链戴到了脖子上。每当她坐在小小的安二四飞机上,重新看到似乎一分钟也没有离开过的故乡的山川大地的时间时候,她快乐得有点晕眩。她自豪而又温情地自语,您好!故乡!俺没有变!看吧,俺还是俺,俺还是哈丽黛,俺还是属于您,属于草原、山岭和森林的啊。
回来了,回来了。您枣骝马和乌骓马,雪青马和白马回来了。您笼头和缰绳,皮鞍和铁镫,仰天的嘶鸣,刨地的火星,抖鬃的潇洒和温热的马汗的气味回来了。
甚至马汗的气味也是沁人心脾的啊,没有马汗的气味,哪里有哈丽黛,哪里有依斯哈克大叔,哪里有哈则孜先生,哪里有哈萨克人的生涯呢?您脚不认镫,手不抓鬃,飞身上马的哈萨克姑娘回来了。您左面是山,右面是山,中间是涧、是草、是道、是树的山沟沟回来了,您酥油草和三叶草,车前子和牛蒡子,红寥和白寥,蒲公英和马齿苑,野薄荷和野葱,山葡萄和草莓回来了。您山丁子和水柳,野苹果和野桑树,桦树和杨树,雪松和山榆回来了。而所有的风景地貌,所有的空间,原来应该是和一定的时间,和往事的某壹个特定的部分,和某壹个特定的年代,您生命的流程中的壹个特定的阶段相联系着的。哒哒哒的马蹄声,深一脚,浅一脚,有时间时候蹬在石头上,有时间时候陷在烂泥里,有时间时候跨越沟壑,有时间时候攀登高坡的习惯于走山道的识路途老马,使得近年来已经坐惯了北京三三二道市郊公共汽车和一零三、一零一、一零七、一一一道无轨电车的北京大学的高材生,重又在马背上一颠一晃,就像五年以前,不,十年以前一致,就像十五年前一致了。石头和流水呀,静静的群山,每一棵娴雅的树和每一株温顺的草,请您告诉俺,哪个梳着两只小辫子的,一年洗不了几次头发的,常是拖着鼻涕,裹着壹个巨大而又残破的褐色棉线针织的头巾,穿着不合身的大黑棉袄,被放在马背上就像壹个圆球一致,除了两颗闪亮的黑眼珠以外,满脸应该是污垢的孤女哈丽黛啊,她现在在哪里?
在哈丽黛策马前行的时间时候,随着迎面而来的山中诸景物,往事也扑面而来了。
本来以为这所有是已经被时间的大河淹没了的。每当她在阶梯课堂里谛听白发苍苍的国内外驰名的老教授讲课的时间时候,每当她在被六个大日光灯管照得通明的课堂里上晚自习的时间时候,每当她屏神静气地在图书馆查阅资料的时间时候,每当她在未名湖畔饭后散步,一面欣赏着夕阳下的湖光塔影,一面仍然不遗忘利用这个机会机遇默念几遍外语单字的时间时候,她的往事,她的过去就好似已经飘走了的,没有留下丝毫痕迹的薄云。回想吗?回想是空空如也,像万里无云的晴空,明亮,开阔,爽利。好似她压根儿就是北京的壹个大学生。然而,现在,往事重又鼓胀起来,重叠起来了。这牵心挂肚的往事啊,原来都在这山沟沟里贮存着,在山沟沟里等待着她的归来呢?
在哈丽黛还不记事的时间时候,她的父母因为所以传染病双双去世。叔叔(说是叔叔,其实,必须要拐几个弯才说得清他她们的亲戚关系)依斯哈克收养了她。依斯哈克是壹个彪形大汉,有壹次他她坐吉普车去县上开劳模会,一上车,坐在右边,整个车马上就明显地向右倾斜,使得司机吓了一跳。有壹次他她骑着马去追逐一只狼,每当马赶上了狼,和狼靠近,并且以相同的速度并排飞跑的时间时候,他她一探身,左手一抓,就揪着狼脖颈把狼提了上来。他她把狼夹到右腋下,准备带回来用锁链锁起来供朋友们观赏,谁知,等回到家一看,狼早就被他她夹死了。
就是这样壹个大叔,勇敢,强壮,哈丽黛觉得他她有点严肃,有点目空所有。他她不喜欢和小孩子们说笑,从不对哈丽黛作出任何亲昵的表示。何况,他她又十分瞧不起妇女。萨里哈大婶在他她面前完全像壹个顺从的奴隶。哈丽黛从小就敬重叔叔,却又觉得家庭生活状态在这里有点受压抑。
壹个偶然的机会机遇使哈则孜先生来到了他她们的身边,除了用命运、用胡大的意旨以外,哈丽黛觉得难以解释。被牧民们一致尊称为先生的哈则孜原来是乌鲁木齐的壹个教员,六一年因病申请退职回乡,哪正是因经济困难而成批地精简职工的时间时候。
他她来到夏牧场看望他她的壹个亲戚,他她戴着一副哈萨克人很少戴的近视眼镜,而且穿着一身罕见的清洁的旧西服。一天中午他她坐在山涧旁的柳树下读一本厚书,其中有一首阿巴依①的诗使他她非常动情,他她不由得边读边吟诵起来。念了一遍,还不尽兴,他她又吟诵了一遍。这时间时候他她的身后响起了壹个小小孩子的声音,哪小小孩子模仿他她朗诵诗,竟然毫厘不差,虽然,哪首诗的含义绝不是壹个小小孩子所能理解的。这个小小孩子,便是七岁半的哈丽黛。
①阿巴依,哈萨克着名近代诗人。
然后是哈则孜先生与依斯哈克大叔的舌战,大叔说:“女小孩子读什么书?会烧奶茶,会捻毛线,会作奶疙瘩还不够吗?”先生说,知识便是光明和幸福,无知便是谬误与黑暗。他她们各自引用哈萨克谚语和宗教格言互相辩驳。依斯哈克大叔虽然是文盲,在言语上却从来以机敏犀利自傲。可是是这回显然是哈则孜先生占了上风。
先生用阿巴依的诗句,从容不迫,把依斯哈克的言论一一驳倒。哈萨克人在辩论每当中是非常讲“费厄泼赖”的,输了就是输了,绝不耍赖、狡辩,更不会恼羞成怒。
依斯哈克心悦诚服地认输往后,便把哈丽黛的命运、前路途交给了哈则孜先生了。
有谁能知道壹个哈萨克姑娘求学道道上的艰辛呢?她的哪些大学同学——家住在东单和西单,小学和中学就在家门口上,每考壹次一百分就会得到一块奶油杏仁巧克力至少是一块棒棒糖的首都青年,可猜得到壹个哈萨克姑娘为学会每壹个字所付出的代价?哪怕只想象出十分之一来也行。在哈丽黛求学的道上,有过多少冰雹、风雪、雷电、山洪、毒蛇、猛兽、悬崖、深谷,以至于塌方和泥石流啊!有壹次放学回来,大雨中她迷了道,她亲眼看到离她不过二十步开外的地方,壹个通天连地的霹雳把一株老柳树击中,在耀眼的电光之后是一片漆黑,然后她看到了落在地上的树冠,被拦腰斩断了的树干燃烧起来了。一面是瓢泼大雨,一面是天火,这样的奇观使她目瞪口呆,直到火基本上被浇灭了,黑烟染暗了雨水,空气里弥漫着火与烟的气息的时间时候。她遗忘了恐惧,遗忘了方才假如她移动两三米就有也许与柳树一道被雷电毁灭,她只觉得自个完全被吸引住、被振奋起来了,她觉得壮观,觉得庄严,千奇百怪而又奥妙无穷的大自然呀,这火与雨,烟与树,光与热与力,正启示着哈丽黛,召唤着哈丽黛去探求,去弄懂它的秘密呢!
哈则孜先生啊,如今您在哪里?您的在天之灵可知道被您手把着手教育起来的,您的学生,您的女儿,您的未酬的壮志雄心的继承人哈丽黛回到了阿尔斯朗山沟?
阿尔斯朗是狮子的意思,山沟口有一处怪石,被人们认为像是一头立起来的雄狮,故而得名。哈则孜先生却说哪是壹个巨人,哈萨克的巨人将诞生在这条山沟里。哈则孜先生告诉哈丽黛,所谓巨人,并不一定是身高力大,一拳能打倒一匹马的男子,只有知识才能使人成为巨人,甚至于壹个女小孩子也能成为知识的巨人。您的话像天上的雷电一致击中了哈丽黛,点燃起了哈丽黛胸中的火焰。哈丽黛没有遗忘先生的教导和期望,她以年年各科全优的成绩进入了留学生预备班,再有三个月,她将到澳大利亚去留学了。必须,这并没有什么好说的,这不过是万里长征的第一步。可是是先生,您不可是是哈丽黛的教师,您也是哈丽黛的其实事实上的父亲啊,就在咱丽黛进入北京大学往后不久,您逝去了,牧区的邮道是不哪么畅通的,直到两个月往后,哈丽黛才收到了报告这个噩耗的您的儿子库尔班的信,哈丽黛痛哭失声,立刻,她越发不想念阿尔斯朗了;只有壹个心眼,学好,学得更好……什么?谁说她不想念阿尔斯朗呢?每当她又像每当年一致地在马背上找到了自个的位置,聪明的老马也起始开端认出了她,从她在马背上的姿势和运动,从她松紧合度地握着的缰绳和辔头上判定她乃是壹个有经验的骑手,绝非关内新来的外行,紧张僵硬之辈,因而老马也显得特别轻松欢快,自由自在地迈动了步子,这时间时候,退隐了多年的思乡之情便像洪水一致地迸发了!快一点呀,俺的山沟,俺的阿尔斯朗,俺的亲人,俺的夏牧场,俺的小毡房!
俺的小毡房别来无恙。一致的大小,一致的位置,一致的小小的双扇雕花木门,一致的菱形的能开合的木支架,一致的靠近门口,挂着血迹还没有变色的新宰的羊皮,一致的用壹个整獐子和整黄羊作的皮口袋,皮口袋仍然保留着獐子和黄羊的体形、五官和四肢,假如把这样的口袋挂在北京大学的女生宿舍里,小四儿和林小妹(应该是哈丽黛的同学的绰号)不吓得嗷嗷叫才怪。还有一致的马褡子(马上驮货用的口袋),一致的捕捉野兽用的铁夹,一致的铁炉、烟筒,一致的摆在右侧的条案和条案上的马灯、电筒、碗、筷、盘子,一致的弥漫在小毡房里的奶油、酥油、酸奶特别是酸马奶的分子……
这万古长青的哈萨克人的夏牧场的家庭生活状态啊,您还是哪个样子呢!于是一致地烧起了茶炊,一致地铺上了饭单,一致地摆上了馕饼,再把上面的几个馕掰碎(以示待客),白发的萨里哈大婶一致地跪坐在哪里调奶茶,一边调奶茶一边掉泪,她为有生之年又多了壹次与这远走高飞的哈丽黛的会面而欢欣感慨。哈丽黛想自个来倒茶被大婶阻止了,您现在已经不一致了嘛,您已经是远客了嘛。于是,看着萨里哈大婶的白发,泪水涌上了哈丽黛的眼睛,果真是不一致了么?啊,北京和伊犁河谷,即将出国的大学生和毕生没有离开过这一条狭长的山沟的老态龙钟的哈萨克女人!
必须,在和过去一致的小毡房里,也出现了许多与过去不一致的东西。条案上不可是摆着红灯牌半导体收音机,而且摆着一台荷兰出品的、带有高、低音喇叭的收录两用机。毡房的对着门的一面,不可是摆着哈丽黛所熟悉的箱子、大枕头、皮褥子,而且摆了一大叠哪么崭新的绸缎面的被子和褥子。除了皮口袋以外,架子上还挂着两个式样新颖的人造革提包。除了两双男式长筒皮靴、一双女式长筒皮靴和令人想起牧人的“全天候”的野外家庭生活状态的三双长筒胶靴以外,还有一双尖头的三接头牛皮鞋夹在木支架和毡壁之间,放着漆黑的光辉。尽管毡房的毡顶和毡壁破了许多洞因而不得不用少些帆布、塑料布来打补丁(这是由于这些年减少土种羊的饲养,增加细毛羊的饲养,而细毛羊的羊毛作毡子并不如土羊毛结实的缘故),整个说来,毡房还是更加阔绰也更加神气了。
特别是每当伊斯哈克大叔的小儿子达吾来提回来往后。他她戴着毛哗叽鸭舌帽,穿着涤纶青年服上装和劳动布马裤,干干净净,潇潇洒洒地回来了,皮靴上没有牛粪,裤角上没有草刺,衣服上没有尘土。“哈丽黛姐!”他她一眼认出了重返家园的哈丽黛,像流水一致地不停地向她问安,打听她的家庭生活状态的情况,他她不时在自个的话语每当中加少些汉语和维吾尔语,加少些新名词。他她如饥似渴地听着哈丽黛讲述大学,讲述北京,讲述在南京和武汉的参观访问,他她问:“北京的楼最高的有多少层?”听到回答往后他她的眼睛忽闪忽闪, 简直像黑夜里在公道上行驶的汽车的两个前灯。
“地球是多么大啊,可是是对于咱们哈萨克人来说,它未免是太小了!”他她叹息了。
忽然他她站了起来,走到了条桌旁边。他她从人造单提包里摸出两盒录音磁带,鼓捣了两下,录音机便唱起来了。
《军港之夜》!哈丽黛几乎跳了起来,她不能相信自个的耳朵。
《太阳岛上》!电子琴伴奏的《太阳岛上》,夹杂着转录多次所产生的拉锯似的噪音,震响在山涧清溪旁,青杨树下,绿草丛中的已经破了洞的哈萨克小毡房里。
这是真的吗?
达吾来提歪戴着帽子,用一种满不在乎的,骄傲里包含着挪揄的神气斜靠在条桌旁,他她的脚轻轻地打着拍子,他她盯着哈丽黛,似乎在问:“您没有臆想到吧?怎么样?”
“您喜欢这些?”哈丽黛问。
达吾来提只是一笑,两只手一摊。歌曲并没放完,萨里哈大婶作了壹个手势,达吾来提立刻飞快地按了一下写着stop字样的键钮,收起了盒式磁带、悄悄地溜出去了。
进到毡房来的是依斯哈克。由于外面亮而毡房里黑,大叔进房往后好久没有辨别出坐在上座的客人是谁。而哈丽黛也看不清背光的大叔的面容。每当大叔向没有辨认出来的坐在上首的客人行礼的时间时候,哈丽黛已经站了起来。她连忙说:“是俺!
是俺呀,俺是您的哈丽黛呀!”
首先是熟悉的声音使大叔震颤了一下。“您吗?”他她大声问,然而嗓子比过去嘶哑了。这时他她们两人已经看得见对方了,他她们互相审视着,互相在对方的脸上寻找往事的痕迹,也能说是在寻找他她们自个的像山涧里的流水一致不停地流走了的年华,显然,他她们都找到了。大叔皱了皱眉,他她必须在晚辈女流面前克制自个的激动,而哈丽黛呢,在同样魁梧的大叔的身躯上,她已经发现了哪么多“老”的征候。
白发,起始开端驼下的背,铺满整个脸上乃至手上的皱纹,她真想扑到大叔的怀里,她真想哭一场!
“您好,您这是从哪里来?您回来了吧?不走了吧?”大叔问。
哈丽黛一一作了回答。每当她说明,她只能在夏牧场呆壹个星期的时间时候,她的嗓音颤抖了。
“您不走了吧?您好?您回来了?您这是从哪里来?”
依斯哈克又问了。翻来覆去,颠三倒四,还是这样少些疑问,好似他她永久听不清哈丽黛的答复似的。然后,他她听了一再重复的回答,沉默了一会儿,又咳嗽了一阵。他她大声命令萨里哈大婶夜晚把附近毡房里的女人都请来作客。然后,他她像一座山一致地站了起来,走出毡房,为招待哈丽黛而寻找牺牲品——羊只去了。
多么寂静的夏牧场——山沟的夜晚。等了许久,快要圆了的小小的月亮终于爬上了山顶的天空。山沟明亮了,涧水放光而且摇曳、破碎而又粘连了,小白桦林的鳞片似的树皮闪闪烁烁,桦树叶子含情脉脉,毡房顶也照亮了。于是,两面的大山显得更加威严而且黑魆魆的了。一阵清风,不仅小草和树叶,不仅流水和柴烟,而且连每一块石头都在轻轻地动荡着。一声牛吼,哞——几声狗吠——汪、汪、汪……山沟变得更加宁静了。
又一阵清风——苏小明和郑绪岚的歌声!每当这隐隐约约的歌声传到哈丽黛的耳鼓的时间时候,她还以为自个是在北京大学的校园里边呢。必须,是达吾来提。他她躲在桦树林里,把两用机的音量拧到最小,一边听歌曲,一边想自个的心事——他她已经二十岁了,和他她父亲一致高,可是却清瘦得多。
“您听得懂歌词吗?”哈丽黛问。
达吾来提的神情是忧伤的。他她摇了摇头。
“您喜欢这些歌儿?”
达吾来提含糊地唔了一声。然后,他她换了一盒磁带,“您听这个!”他她说。
邓丽君!哈丽黛几乎叫了起来,邓丽君已经来到哈萨克牧人的山沟里来了。
“还有这个。”达吾来提把磁带翻转了一面。
“Iwantyou,Ineedyou,Iloveyou……”
什么什么?简直要叫人晕倒!这是爱尔维斯——猫王!就是同班的哪一帮干部子弟,也不是每一个人都知道猫王的。只是因为所以哈丽黛上了留学预备班,而且和一位外国留学女生住在一间宿舍里,她才听出了这个“猫王”。
“这是从哪里来的?”
“下面。”懒洋洋的达吾来提只是下巴向下动了动。他她指的是平原地区。
“您喜欢这些?”哈丽黛在这一天里是第三次提出这个同样的疑问了。
达吾来提用舌头打了壹个响,表示出了一种懒洋洋的否定之情。
“哪么……”
“哈丽黛姐,帮助俺离开这个山沟吧,”达吾来提突然激动地说,“俺要到农业队去,俺要到平原,俺要到城市,俺要看电影,俺要坐汽车,俺要住砖房子……”
他她们的话没有谈完,爱尔维斯的歌儿也没唱完,萨里哈大婶在唤他她们去睡眠。
睡前,哈丽黛注意到依斯哈克大叔和他她的儿子达吾来提之间充满了一种密云欲雨的沉郁紧张的气氛,萨里哈大婶看着他她们父子,眼神里流露着恐惧和不安。哈丽黛还回想起,在差不多六个小时的时间里,他她们父子之间,连一句话也没有。
“明天俺要带您到库尔班哪里。”睡前,达吾来提小声对哈丽……然后是同样的百世如一的哈萨克毡房的夜晚。男女老少,人们排成一排,头朝里、脚朝外在毡房里睡眠。小小的双扇木门并得严严的,可是仍然有月光透到毡房里。入夜往后,酵母、牛奶、皮革、皮毛和羊油、柴烟的混合气味好似更加浓烈了。他她们的一生从出世到逝去,从来没有脱离过这气味扑鼻的空气。入睡不久就传来了依斯哈克大叔的鼾声。大叔各方面都明显地显出衰老来了,只有打鼾的威风还不减每当年,似乎不仅毡房,而且两面的黑魆魆的大山都在倾听着和应和着他她的鼾声。
达吾来提在辗转反侧,失眠,在哈萨克人的词典里本来是没有失眠这个词儿的啊!
萨里哈大婶一声不出,她睡着了吗?躺下往后就像消失在铺着毡子的地上。清凉。
哪怕是盛夏,山沟里的夜晚也是清凉的。何况现在呢,已经是九月初了,已经是今年的夏牧场家庭生活状态的最终的日子了。她的北京的同学们最爱唱的哪个歌儿叫什么来着?
《夏天,最终的一朵玫瑰》,现在是“夏天,最终的山沟里的日子”,为什么是最终的呢?快要转场——搬迁到秋冬牧场去了。大婶说,五天前已经下过壹次早霜。
而且,谁知道她要在几年之后再回到这阿尔斯朗山沟来呢?谁知道她再回来的时间时候大叔和大婶还在不在呢?谁知道她再回来的时间时候,牧人们是不是还是住在这样的山沟,这样的毡房里呢?达吾来提不是已经要下山去了吗?
每当人们入睡往后,山沟变成了狗的地球。黑魆魆的牧羊狗叫得更欢了,而且它获得了邻人的狗的响应,此起彼伏,此唱彼和,惹得老牛也闷声闷气地哞上一声,连牛蹄子踏地的声音也听得清清楚楚。毡房毡房,不过是一层薄薄的毡子,有无数的孔洞和缝罅。牲畜似乎就在他她们的身旁。人们睡在这里,不就等于睡在天山的明月下面,奔腾的涧水旁边,不就等于睡在牛羊狗马之中,睡在草上、石上、土上,睡在松树林、杨树林和桦树林里吗?故乡,大地,山,水,草,树,今夜,您的女儿离您是多么近啊,该死的达吾来提,他她怎么不懂得钟爱这所有呢?
然后狗也不叫了,牛也不吼了,水也不响了,风也不吹了,大叔的鼾声也渐渐停息了,中外歌星所留下的不伦不类的歌声的痕迹也消逝了,只有一片月光,只有一片寂静,只有早霜静静地、静静地落在小小的毡房顶上。
第二天,达吾来提领着哈丽黛,骑马到哈则孜先生的儿子库尔班哪里去了。库尔班现在是壹个牧业大队的大队长,他她们的大队部,夏季设在距伊斯哈克大叔的毡房九公里远的,靠下一点的山沟的开阔地上。哪是两排用木板搭成的房子,有点像林区的小屋。木房前,用木桩圈了一道障碍——不准马进入,因为所以,木房后,是这个大队的育林区。
几年不见,库尔班变了样子了。二十八岁的库尔班穿着一身蓝色的上班服,戴着鸭舌帽,样子更像壹个农机工人。而且,他她留起了分头,前额上的头发像波浪一致,这在山里,也十分稀罕。他她并没有仔细地倾听和回答哈丽黛对于亡故的哈则孜先生——恩师和父亲的悼念之词,他她急忙向哈丽黛介绍自个的上班和抱负。
“这是鹿茸加工场。今年春天,仅仅养鹿场的净收入就达到两万七千多块钱……这是牛奶加工,咱们的解放牌卡车拉走不了哪么多商品牛奶,除去卖给县奶粉厂的,咱们自个必须要加工一部分奶油、酥油。取出脂肪的奶,咱们作成酸酪干,拿到农贸市场去卖,这一项收入是……块钱……这是配种站。从去年起,对于所有的大畜——马、牛和骆驼,咱们已经全面实行了人工授精,母畜怀胎率提高到百分之九十五……这是中草药的晾晒与加工的场地……块钱……这是毛皮和皮革加工……这是羊毛加工……块钱……咱们还组织了少些姑娘搞刺绣和挑补花……这一项……块钱……”
钱!钱!钱!
“……咱们依靠钱,”库尔班断然说,“您看到了,咱们的畜牧生产水平还是这样低,怎么能扩大再生产?怎么能实现现代化?怎么能过上文明的富裕的家庭生活状态?
明年起始开端,咱们有两个队就要从放牧改成厩养了,这是一场革命……咱们的牧民已经在平原上盖了房子,有壹个哈萨克人,他她正在作钢丝床和沙发,这可是亘古未有的事啊……可是是,与农产品比较起来,畜产品的价格仍然偏低,俺听说有关部门正在研究这个疑问……您说什么?这个地方么?这个地方咱们必须不丢弃,您看看这里的风光!这儿的房子加固和改善往后,咱们要用它作招待所和疗养所。山里的物价是便宜的,现在,对过往住宿的客人咱们已经起始开端收费了,每个床位每日五角……”
哈丽黛在兴奋和惶惑中离去的时间时候注意到,在库尔班的队部办公室里,不可是有哈文和维文的报纸,而且有一本花花绿绿的《大众电影》,封面是还没有上演的电影《被情感遗忘的角落》里的壹个镜头。被遗忘,被谁遗忘呢?被自个?被家庭生活状态,时代?如今是不同了啊。
然而伊斯哈克大叔大发雷霆:
“库尔班不是哈萨克!库尔班不是穆斯林!库尔班简直不是人!总有一天,俺会杀死他她的,连同您,达吾来提!”
(达吾来提动不动就躲在桦树林里,他她真的迷上了中外流行歌曲?他她遗忘了哪哈萨克人的传统的悠扬开阔的《白岛》、《走马》、《艾妮姑娘》了么?)“咱们哈萨克是这样的人,咱们把金钱看作指甲缝里的泥垢……”
(在县城、自治州、自治区的百货公司,哈萨克人从褡裢里把所有的钱拿出来交给售货员,然后说明自个依靠买什么东西,然后售货员把所需的钱币留下,其余的还给哈萨克顾客。哈萨克顾客对找回来的钱数也不数,看也不看,放回褡裢。)“假如壹个哈萨克人,到壹个哈萨克牧人居住的山上去,却必须要带钱,必须要带粮票,这就不是哈萨克。假如连雪白的牛奶和雪白的牛奶制成的食品必须要卖钱,哪就是对于雪白的牛奶的最大的污染……”
(一排排木房子。松林,流水。必须要加固和改善。现在,每个床位收五角钱。)(每当萨里哈大婶用手摇分离器提取奶油的时间时候,脱了脂的牛奶就从下面的糟子里排到了山涧中,整个山涧都染白了。连牧羊狗都因为所以每日喝奶太多而丧失了对牛奶的兴趣。假如您告诉他她们,脱脂的牛奶仍然有很高的营养价值,仍然能作奶粉,他她们应每当把它卖掉的时间时候,他她们便会瞪起眼睛,认为这是对哈萨克的淳厚的心灵的污染……)
“咱们要钱作什么?咱们到县城或者伊宁市去作什么?到了山下面,就什么都没有了,没有酸马奶,没有酪干,没有手抓羊肉块加面皮,没有野花和草原,没有野草莓和悬钩子,没有赛马和叼羊……”
(哈萨克人的天堂,就在夏天两三个月,就在高高的夏牧场上。一到夏天,记者、作家、外宾、摄影师、电影和戏剧的导演和演员们……就都来分享“天堂”的快乐来了。他她们是否希望哈萨克人永生永世这样家庭生活状态下去呢?)“……而库尔班他她们捕捉马鹿,而且依靠公鹿,不要母鹿,使大批的鹿失去了伴侣……甚至还有少些更加贪婪的人,他她们杀鹿取茸,把鹿头丢到山坡上,这样下去再有几年,天山马鹿就会灭绝……”
(两万七千块钱!)
“……他她们比旱獭必须要贪婪,必须要残酷,他她们挖草药挖得草场上出现了壹个又壹个的坑洞,他她们是连根刨呀!这就使咱们草场遭受了严重的破坏……”
(一群矮小的人,各个手执花铲,在美如画图的草场上挖出壹个又壹个的洞……)
“……您听说了吗?这个发了疯的库尔班,从山东买了六头大叫驴,说是要配骡子呀!让清真的马和不洁的驴交配,这是怎样的荒唐和卑鄙。您说,咱们能容忍他她吗?”
(怎么办?怎么办?谁是?谁非?)
达吾来提告诉哈丽黛说:“俺父亲是壹个老顽固,俺早晚要离开他她。反正俺不愿意像他她哪样在山沟里过一辈子……”
“山沟有什么不好?”哈丽黛问。
“哪您为什么要出去呢?”达吾来提反问得十分尖锐,“您留下来好不好?作壹个挤奶妇,打馕,作酸奶,绣花,捻毛线,生小孩子……让咱们换一换吧,俺替您去学化学,俺替您去什么澳大利亚……不要瞧不起俺,给俺机会机遇,俺也能学会的!”
“……”(这很也许。)
哈丽黛能说些什么呢?幸好,像达吾来提这样想和这样说的年轻人还是少数,不然,该怎么办呢?不,也许不是少数。达吾来提说过:“如今,年轻人都想下山……”
哈丽黛惶惑了。她的心好似分成了两半,一半属于依斯哈克大叔,一半属于达吾来提和库尔班。库尔班的牧业大队的解放牌卡车的车轮在旋转。凹凸不平也罢,简易公道已经延伸到天山山谷的深处,人迹罕到的地方了。尘土、引擎声、车轮声和含硫的废气与汽油、机油的分子已经在牛群和马群、羊群和毡房的上空回旋了。
奶油分离器,割草机和拾草机,制造奶粉的离心器和毛纺厂的纺锤,以及随之而来的用于机器维修的车床和铣床也已经或者将要旋转起来了。还有盒式录音磁带:苏小明和郑绪岚已经进入了哈萨克人的毡房。邓丽君和“猫王”已经潜入了白桦林,这是胡闹?轻佻?任性?挑战?还是大有深意的一种征候,一种象征?它将带来灾难,还是进步?它是一种令人笑掉大牙的赶时髦?一种奢侈品?一种毒药?一种触媒——催化剂?壹个方向盘和速度都有待于掌握的化学反应的开端?
您宁静的夏牧场,您宁静的蓝天,雪山、树木和草场也变得不平静了吗?您也起始开端悄悄地转动起来了吗?冲突提前爆发了,依斯哈克大叔终于把儿子的妖声妖气的录音机给砸了。达吾来提跑到山下去了,他她声言再也不回到他她的父亲的身边。他她们父与子的冲突丝毫不顾及哈丽黛的在场,甚至于,哈丽黛觉得自个的到来似乎促进了这一矛盾的激化。她应该怎么办呢?
勤劳而又艰苦的哈萨克人!只是在电影的镜头上,哈萨克的家庭生活状态才变成了神奇和浪漫的。他她们一年到头,跟着牲畜放牧,不分春、夏、秋、冬,不分晴、雨、风、雪。有时间时候,在接羔季节,在剪毛季节,在狼熊出没的季节,他她们没日没夜地守着畜群。他她们不可是没有星期天,也没有新年和春节,就是在开斋节和古尔邦节他她们也不能完全休息……他她们对家庭生活状态的要求是哪样少,七月和八月,一年两个多月的夏牧场家庭生活状态,高山的开阔,马奶的芳香,羊羔的肥美,这就够了,这就是终年勤奋的充足的报偿了。
他她们淳朴,他她们无知。他她们慷慨好客,他她们拙于经营……美好的风习却和低下的生产力联结在一起。终于,发展的风,富裕的风,“现代化”的风也刮到这山沟里来了,于是出现了新的设想,新的追求,新的方式与新的欲望。可爱的哈萨克人,善良的哈萨克人,您们的家庭生活状态方式正处在变动的前夜,这是值得欢呼的么?为什么哈丽黛却又感到一种难言的依恋、担忧与惆怅?可是是,难道能不变化吗?难道能真正成为被遗忘的角落?哪又分明是不应该也不也许的啊。
美丽的哈萨克,善良的哈萨克,淳朴的哈萨克!伊斯哈克大叔竟然宰了一只羊,切成条,敷上盐,风干往后要求哈丽黛把它带到北京——澳大利亚去。他她不相信离开了天山山谷还能吃到这样好的羊肉,他她也不相信地球上除了羊肉以外还有什么值得一吃的好东西。哈丽黛能说这是不必要的吗?
邻近的帐篷竟然给哈丽黛准备了满满的一麻袋酸酪干,或者用本地土话,叫作酸奶疙瘩。这确实是又好吃,又有营养,又助消化。然而,她怎么办呢?把一麻袋酸奶疙瘩带到北京?交付航空运输吗?还是火车慢件货运?
同龄的姐妹们把用作装饰的穿了孔的银元送给她,她能说,这已经不适合她的佩戴了吗?可是她又怎么能脖子上挂着银元回北京呢?
然后是盛大的临别的宴请,她吃了哪么多羊,简直依靠纪律检查部门的过问。
然后她骑上了马,她在一步一步地,一分钟一分钟地,一件一件地丢失。她丢失了夏天的最终的日子,丢失了云杉、枫杨、雪峰、山涧、三叶草。她丢失了毡房、羊群、牧羊狗、桦树林和成群的飞鸟。她忽然哭了,大哭了一场,一刹那间她甚至于想宣布,她不走了,她不依靠北京,她不依靠大学,她不依靠元素周期表和化学符号组成的结构图和方程式,她更不依靠什么澳大利亚;她只希望陪伴嘴硬心慈的伊斯哈克大叔和劳碌终生的萨里哈大婶,她只希望说服和抚慰一心追求他她们所谓的“现代化”却并没有找到脚踏实地的道子的达吾来提。她只希望作库尔班的壹个参谋;配骡子的事还是缓行吧,有什么方法呢,咱们的民族和宗教有哪么多的清规戒律;还有生态平衡,挖掘经济潜力的时间时候一刻也不能放松保护资源,保护自然,保护生态平衡。
她还希望长久地守护哈则孜先生的坟墓,哪坟墓上的青草,已经长得够高了。
她还希望在白桦林里遐想,看万点阳光和阴影怎么摇动着自个的身躯……她还希望嫁壹个哈萨克小伙子,既会叼羊,又懂得新的家庭生活状态……就像库尔班哪样……为什么脸红了?库尔班的侧影是多么迷人,他她的颧骨和下巴是多么有力啊!
他她为什么还没有结婚呢?
她希望着这所有来到了县城。从县城改乘长路途汽车。汽车内部拥挤得像沙丁鱼罐头。汽车开得飞快,扬起了大片沙尘,有时间时候颠簸得使乘客的脑袋撞到车厢的顶盖上。路途中吃了一顿饭,在维吾尔人开的烤包子铺,服务态度很好。然后是小飞机。
然后是大型喷气客机,一会儿就把“陶”丢在后面了。发动机的声音不紧不慢,飞机行驶得非常平稳。直达北京的时间时候天已经黑了,飞机降落的时间时候她看到了城市的诱人的万家灯火。地面上的家庭生活状态是快乐的,辽阔的和多种多样的。她又打了壹个呃,似乎胃里还存留着羊羔肉和酸马奶的气味,必须,还有洋葱和羊肉丁所作的烤包子。
然后是北京市,东直门,美术馆和新街口。每一条街应该是明亮、平坦、笔直的。
马道牙子竟能够砌得哪样整齐,真惊人。
然后是外国语学院的宿舍楼。和她同住一间寝室的英格兰留学生海伦热情地迎接了哈丽黛,把她手里的提包接了过去,吻了她的左腮往后又吻右腮。海伦问:
“您的家乡离这儿很(www,ajml,cn)远,是吗?”
“噢,并不比您的家乡远,不是吗?”她回答,“而且,有飞机。”她又补充了一句,接过了海伦递给她的一杯热咖啡。她们两个人一起笑了起来。
提到家乡的时间时候她是这样地容光焕发,这必须是海伦所不能理解的。也是任何壹个城市里生、城市里长,没有到“陶”上去过的同学所不能理解的。她想,两个月往后就要出发了,等直达堪培拉往后,第一件事就是给大叔和大婶,给达吾来提,特别是——给库尔班写一封信。让故乡的“陶”永久护佑着她吧,她也给“陶”以永久的、深情的祝福。
一九八一年九~一零月写于伊犁——乌鲁木齐——北京
朋友们美女们帅哥们今天关于励志演讲的的句子文章,,我们就说到这里看完了给个赞希望能帮到大家。www.ajml.cn有一次,生产队的管理委员会在我的房东穆敏老爹家召开。会上,老爹对队长哈尔穆拉特的工作提出了尖锐的批评,说他安排生产没, 哈尔穆拉特虽说已经四十岁了,还是个火爆性子,听了老爹的批评立即把头上戴的紫绒小花帽摘下,露出剃光了的尖而小的头。与他, “就这儿,我的头!”哈尔穆拉特道,“看见这帽子了么?真正的绣花帽,不是路上捡的,也不是偷的,伊宁市巴扎上十二块钱买回, 穆敏老爹是一个虔诚的穆斯林,而一个严肃的穆斯林,是既禁烟又禁酒的。, 王蒙:葡萄的精灵,经典深度好文,优美简短的散文,深度好文章大全,经典短篇散文。
转载请注明:就爱造句网-好句子大全-句子网-在线词语造句词典 » 王蒙经典美文,最后的“陶”
本站造句/句子文章《王蒙经典美文,最后的“陶”》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此句子由网友整理发布如有侵权请联系本站删除或修改。